•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学术委员会
    实验室领导
    组织结构
    研究方向
  • 研究队伍
    首席专家
    学术骨干
    青年博士
    技术人员
  • 研究成果
    获奖情况
    承担项目
    论文发表
    授权专利
    学术著作
    新品种
  •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国内合作
    开放课题
  • 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制度
    文档下载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学习软件及资料
  • 仪器服务平台
  • 党建工作
  • 宣传栏
    国重宣传
    大美青海
    科普宣传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学术委员会
    实验室领导
    组织结构
    研究方向
  • 研究队伍+
    首席专家
    学术骨干
    青年博士
    技术人员
  • 研究成果+
    获奖情况
    承担项目
    论文发表
    授权专利
    学术著作
    新品种
  •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国内合作
    开放课题
  • 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制度
    文档下载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学习软件及资料
  • 仪器服务平台
  • 党建工作
  • 宣传栏+
    国重宣传
    大美青海
    科普宣传
  •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 实验室简报
  • 通知公告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社会服务
  • 大美青海
新闻中心
  • 实验室简报
  • 通知公告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社会服务
  • 大美青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动态

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新全研究员最新合作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The Innovation期刊

发布日期:2022-09-29 浏览次数:

藏羚经历上个世纪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危机之后,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迅速增长,科学认知藏羚迁徙行为与种群持续增长的关系,对其种群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藏羚长途迁徙的原因是一个科学之谜,该研究发现藏羚迁徙到卓乃湖一带产羔仅停留24±3天左右,而粪便中的优势寄生虫/卵囊发育到感染阶段至少需要30-35天,加之该区域冬季极其寒冷干燥,藏羚粪便中很少有球虫或线虫的幼虫能够越冬,藏羚对产羔地的短期利用和快速回迁很可能是藏羚羊避免增加消化道寄生虫感染风险的重要行为策略。此外卓乃湖湖水外溢、湖底外漏,局部沙化并没有影响藏羚迁徙卓乃湖区域产羔数量、迁徙时间的提前也没有延长产羔后滞留时间、产羔地沙生植被及建群种较高纤维素含量也排除未获取高质量食物的可能,由此推测雌性藏羚在季节迁徙权衡过程中,通过规避消化道寄生虫感染而获益,即确保幼崽早期存活,保持种群快速恢复。鉴于此,作者建议保护可可西里卓乃湖以及周边区域藏羚“大产房”的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辅以人工干预保护完整的迁徙路线,确保其行为不受干扰,是保证藏羚种群恢复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该研究成果题为“Tibetan antelope migration during mass calving as parasite avoidance strategy”,在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的Commentary栏目在线发表,赵新全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2.100326。


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青海大学 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
  • 邮编:810016
  • 联系电话:09715201533
  • 邮箱:sklpe@q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