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学术委员会
    实验室领导
    组织结构
    研究方向
  • 研究队伍
    首席专家
    学术骨干
    青年博士
    技术人员
  • 研究成果
    获奖情况
    承担项目
    论文发表
    授权专利
    学术著作
    新品种
  •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国内合作
    开放课题
  • 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制度
    文档下载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学习软件及资料
  • 仪器服务平台
  • 党建工作
  • 宣传栏
    国重宣传
    大美青海
    科普宣传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
    学术委员会
    实验室领导
    组织结构
    研究方向
  • 研究队伍+
    首席专家
    学术骨干
    青年博士
    技术人员
  • 研究成果+
    获奖情况
    承担项目
    论文发表
    授权专利
    学术著作
    新品种
  •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国内合作
    开放课题
  • 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制度
    文档下载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学习软件及资料
  • 仪器服务平台
  • 党建工作
  • 宣传栏+
    国重宣传
    大美青海
    科普宣传
  •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 实验室简报
  • 通知公告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社会服务
  • 新闻及公告
新闻中心
  • 实验室简报
  • 通知公告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社会服务
  • 新闻及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实验室简报

【新华网】研究称藏羚羊迁徙或为规避寄生虫感染

发布日期:2022-11-14 浏览次数:

记者从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到,科研人员经过7年的观察研究发现,藏羚羊每年从四面八方赶到可可西里地区产仔,规避寄生虫感染可能是原因之一。

图为一群雌性藏羚羊迁徙通过109国道。(受访者供图)

“高原精灵”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期生活在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自然保护区。每年5月,一群群雌性藏羚羊都要大规模迁徙,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太阳湖等地产仔,7月至8月再带着小羊羔陆续返回原栖息地与雄羊合群,往返行程约三四百公里。

藏羚羊长途迁徙的原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新全介绍,科学家曾提出过很多观点,包括食物水源、基因交流、躲避食肉动物攻击、种群历史记忆等,都没有获得直接证据。而规避寄生虫感染被学界认为是有蹄类野生动物迁徙的驱动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团队也将注意力转移至此。

图为在可可西里拍摄的藏羚羊。(受访者供图)

“通过连续两个繁殖季的野外考察,我们发现新鲜的藏羚羊粪便中,寄生虫30天后才发育到第一个幼虫期,在此之前,寄生虫卵并没有感染性。而雌性藏羚羊迁徙至卓乃湖后,仅停留21至27天就返回,与寄生虫感染‘完美错过’。进一步检查还发现,可可西里严酷的环境使得消化道寄生虫很难越冬存活,因而新生的小藏羚羊没有感染源或感染机会,少了肠道感染、出血甚至死亡的风险,说明藏羚羊迁徙规避寄生虫感染而从中获益。”赵新全说。

7年的观察分析,赵新全及团队还进一步排除了藏羚羊迁徙的“食物论”。“迁徙时间从5月中下旬提前到5月上旬,这应该与气候变暖变湿有关,沿途牧草返青提前,藏羚羊‘有意’延长了在路上的时间,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卓乃湖产仔的时间没有变化。”赵新全说,2019年卓乃湖溃堤湖水外溢,西面的湖底外露沙化,可藏羚羊仍然年年来。

图为在可可西里拍摄的藏羚羊。(受访者供图)

赵新全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藏羚羊从不足2万只增加到近7万只,除了人类有效保护,也有新生小藏羚羊在迁徙中避免了寄生虫感染,早期存活率较高的原因。因此,他建议保护卓乃湖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确保藏羚羊迁徙路线不受干扰,让藏羚羊种群继续恢复和发展。(记者王大千、白玛央措)


来源:新华网http://qh.news.cn/2022-10/25/c_1129079523.htm

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青海大学 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
  • 邮编:810016
  • 联系电话:09715201533
  • 邮箱:sklpe@qhu.edu.cn